江淮涌动新跨越——访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
时间:2011-06-03
来源:安徽省地方海事局 政务要闻 2011-06-02
作者:
点击数:5467
船舶运力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、高等级航道里程位居全国第五位、基本形成了以煤炭、油品、水泥、金属矿石、钢材、集装箱等为主的专业化运输系统……坐拥长江淮河两大水运主通道的安徽省,凭借政策扶持和体制创新,推进港口、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,一跃成为我国内河水运建设规模最大、发展最快、结构最好的省份之一。
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在接受中国水运报记者采访时欣然表示,在“立足大流域,建设大水运,发展大交通,构筑大产业”的总体思路下,安徽着力加快黄金水道干支联动建设和沿江港口群建设,有效整合水运资源,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功能,引导沿江、沿河产业优化布局,加快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。
借水而兴 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
“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缘水而立、因水而兴、借水而发展。安徽拥有大小河流300多条,长江、淮河横贯境内。作为资源大省,内河水运以其成本低、运量大的优势成为大宗资源运输的最佳选择。”作为一名老水运人,梅劲厅长感慨地说。
八百里皖江船行如歌,这里是重要的能源、原材料运输“大通道”。长江下游地区85%的煤炭、70%的石油、85%的铁矿石和100%的黄沙等矿建材料依靠长江运输。两淮地区也是重要的煤炭产地,通过芜湖裕溪口港、南京浦口港等铁水联运供应长江中下游地区。沿江地区聚集了石化、有色、水泥、钢铁、汽车等产业群,马钢、奇瑞、铜陵有色、安庆石化、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迅速发展壮大。
梅劲表示:“水运的发展,是安徽发挥资源优势、加快产业腾飞的必然要求,也是安徽提高经济外向度、增强与发达地区经济联系的客观需求。”
在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,水运在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已占据了主导地位。一条江,串起6座城市,依托水运,以港口为枢纽,公水、铁水、空水联运紧密衔接,形成了以芜湖裕溪口为主的煤炭、以安庆石化为主的油品、以海螺为主的水泥、以马钢和铜陵有色为主的金属矿石、以芜湖朱家桥为主的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格局。目前,沿江港口设计通过能力已达2.59亿吨。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,皖江居于主导地位,其他运输方式需要与之相配套、相衔接,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。
安徽水运对于安徽省的经济贡献在沿江各省市中名列前茅。据相关统计,皖江示范区水运业直接经济贡献是65.5亿元,占长江黄金水道对沿岸直接经济贡献的7.74%,居第4位;而间接经济贡献更大,约为2256亿元,占长江黄金水道对沿岸间接经济贡献的15.73%;水运业直接吸纳的社会就业为26万人,间接影响就业179万人,分别为长江黄金水道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的11.42%和17.12%。皖江城市带的兴起与长江航道资源、岸线资源、沿线自然资源紧密相连,皖江水运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日益紧密。
破题创新 内河水运活力发展
内河水运优势日益凸现,“优先发展水运”得到了安徽省政府及沿江各市政府一致认同。“十一五”期,安徽省委、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“中部崛起”和“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”战略机遇,依托优越的水运资源,积极推进水运跨越式发展。
“‘十一五’期,安徽省委、省政府、省交通运输厅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均高度关注内河水运发展,政策支持力度之大、出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。”梅劲表示,2006年,安徽省政府批准实施了《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》;2008年出台了《关于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水运发展的通知》(“水运20条”);2009年出台了《关于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若干意见》,并与交通运输部签订了《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》;2010年出台了《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》(省政府44号文件),这些政策,尤其是“水运20条”和省政府44号文件,已成为引领水运发展的行动纲领。
与此同时,安徽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,大力支持水运发展,在项目征地、拆迁等方面给予大量政策优惠,有力保障了水运重点工程的建设进程。一个个规划和政策的出台,为安徽水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。
“‘十一五’以来,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个符合安徽实际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模式。”梅劲介绍说,安徽交通运输部门按照“立足大流域,建设大水运,发展大交通,构筑大产业”的思路,改革投融资体制,不断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内河水运发展步入快车道。
除了省财政安排1亿元水运发展专项资金,2006年,安徽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组建,有效地解决了港航建设融资难的问题,自2008年全省水运建设投资首次突破20亿元以后,已连续3年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。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,是“十五”期的6倍,超过建国以来该省水运建设投资的总和。
在过去5年中,安徽大力推进航道等级化、船舶标准化、港口机械化,芜申运河等一批港航重点工程相继开工。据统计,截至2010年,安徽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507公里,通航里程5596公里,位居全国第七和第八位,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084公里,位居全国第五位。全省拥有营运船舶2.9万余艘,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,营运船舶总载、吨较“十五”末增长57.2% ,达2100万吨。与2005年相比,全省千吨级及以上泊位389个,占总泊位的比例提高10.6%,达28.8%;港口吞吐能力增长150%,达3.9亿吨;港口吞吐量增长89.4%,达3.25亿吨;集装箱吞吐量翻了一番,达22万TEU。
经过5年的发展,长江、淮河沿线已基本形成了以煤炭、油品、水泥、金属矿石、钢材、集装箱等为主的专业化运输系统,运输保障能力大大提升,有力服务了经济社会的发展。
投资双百亿 成就内河航运新跨越
今年1月,国务院出台了《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建设畅通、高效、平安、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,3月24日,“十二五”期国家高等内河航道建设正式启动,安徽内河水运迎来了“黄金发展期”。
梅劲表示,“十二五”期安徽内河水运发展的政策“含金量”提高,提出了“投资双百亿,成就新跨越”的总体目标。在航道建设上,加快芜申运河、沙颍河、合裕线、淮河等航道的整治步伐,基本完成“两干三支”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建设任务;积极推进浍河、涡河等重要航道建设,到2015年,高等级航道达到1500公里。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,促进沿江、沿淮和合裕航道周边地区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,引导大用水、大耗能、大运量的主导产业以及水陆联运、江海联运等扩散性强的产业沿长江布局发展。
在港口建设上,加快合肥等全国主要港口建设,以资源整合、优势互补,强力推进沿江港口群建设,初步形成以芜马组合港、安庆港为地区性中心港的皖江港口群,重点建设巢湖郑蒲港区、阜阳港颖州港区一期等项目。
梅劲表示:“基础设施建设是内河水运发展的前提,也是手段,最终目的是搞好运输,提高服务水平。怎么样制定更好的政策,提升管理水平,把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,使水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大,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,这是我们在未来5年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。”
今后,安徽省将继续发挥航运融资平台作用,推动政策和机制创新,推进港航企业改革,支持港航企业兼并重组,引导扶持三到五家运力超过20—30万吨的大型航运公司或集团,提升企业管理水平,提高抗风险能力,提高经济效益,不断增强航运发展后劲。